爬文有感~嬰兒情緒表現

2011091015:00

不同成長階段嬰兒的情緒表現

0-3個月
*哭

寶寶為什麼會哭?
哭是寶寶不舒服、為了逃避不舒服的表現。
寶寶肚子餓、尿布濕、寂寞、想睡覺等都會以哭來表現。這是正常的現象,只是有些小孩較敏感,一點不舒服就會哭;有些小孩反應較強烈,哭得較大聲;有些小孩神經比較大條,哭的次數可能比較少。但小孩哭鬧,根本的原因還是和他的身體狀況與心理感受有關。

孩子哭要不要抱?
多數的專家都主張要適當地安慰。傳統上所以會有小孩哭不要抱的說法,可能是以前的人照顧小孩太累,只好任由小孩一直哭,好讓小孩知道「你哭得再大聲也不一定有人來抱你,還是別哭了。」結果,有些嬰兒會哭得更大聲,有些真的慢慢就學乖,不太常哭了。孰知,這種照顧的方式,照顧者雖然得到一時的輕鬆,寶寶卻沒有得到安慰。情緒的需要沒有被滿足,可能使寶寶不能信任成人,以致發展出一種不安全感。孩子哭了,如果確知不是因為生理的需要,照顧者不一定要立即抱他,但至少要輕輕拍他、輕聲和他說話。
怕小孩被寵壞的說法應該被顛覆,其實當嬰兒哭鬧時,如果得到安撫,就會有安全感,哭鬧的次數自然會減少當寶寶日漸長大,就可以很有自信地自己玩。嬰兒期得到足夠的注意和關愛,成長後親子關係較好,也比較獨立自主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,小嬰兒並不會用哭鬧來控制大人。二歲以上的幼兒才可能會用哭鬧來控制大人。若是看到一歲多的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來得到自己想要的,父母只要堅持原則,不予理會。幾次之後,他就不會再用哭鬧來控制大人。

滿足寶寶的需求
寶寶以哭來向外界發出需求的訊息,這個時期父母所需做的是滿足他們生理的需求,亦即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的事情。以及其開始萌芽的社會性需求,例如父母的擁抱、撫摸、陪伴、安慰,如果他的身體健康,生理、心理需求都獲得滿足,他應會是一個很少哭的愉快寶寶。

*笑

有一種說法:「小寶寶的笑不是發自內心的,而是不自主的牽動嘴角,大人看到他在笑後也跟著笑,他因此就受到制約,只要看到大人笑就笑。」
任秀媚主任認為,寶寶生理上感覺舒服,心情就會放鬆、也會有笑容,這是很自然的現象。也許剛出生時他的笑是比較沒有社會性的,待慢慢長大後,與大人互動愈頻繁,他開始喜歡人,見到人就會高興的笑,特別是見到他熟識的人,例如父母或保姆。
如果他的身體健康,生理、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,他會是一個常微笑的愉快寶寶,有時候甚至在睡夢中也會微笑。

為什麼要鼓勵正性情緒,減少負性情緒?

正常的嬰兒都會有正性情緒,例如高興;負性的情緒,例如憤怒;輕微偏負性的情緒,例如懼怕、害羞。正性的情緒使寶寶精神好、吃得好、睡得飽,有助於身心的發展,並使他喜歡學習周圍的新事物。負性的情緒,使得寶寶心情煩燥,生活作息紊亂,影響身心的發展,並且對環境產生排斥的現象。所以我們才會希望寶寶展現正性情緒,減少負性情緒。

任主任也表示,有負面的情緒是正常的,父母要學習接納孩子的生氣、害怕,同時也要引導寶寶學習適當地表達和溝通,以減少負性的情緒因為人類是生活在群體中,要和別人相處,就要學會溝通,只有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。

如何培養嬰兒穩定情緒

嬰兒的情緒其實很簡單,也很直接,多半與生理和心理需求有關,只要多加觀察,給予適當的照顧和撫慰,便能擁有愉快的親子生活。

~取材於嬰兒與母親雜誌~

p.s文章綠色字體的部分是讓我很有認同感的說法

顧小芭樂的這段日子我發現,當喝ㄋㄋ喝完尿布也換乾淨的後

他如果仍舊哭鬧,常常是想睡了(尤其是ㄋㄋ喝完隔了一小時後)

這時最是喜歡我抱著搖,他就會安靜下來

有時眼睛咕魯魯的睜大大看著

有時眼睛就茫茫的要闔上睡覺

只要我停下來就會大哭再搖搖就安靜

有時我會繼續動作讓他睡著再放去嬰兒床上

通常都能如願睡著不再哭鬧(不含晚間睡眠那次啦)

但有時我氣到累到就會放去安撫椅上讓他哭

不理他或者說說話地搖安撫椅

可通常只會哭更大聲更久,一點都不累的不停哭

所以啦~真的不要以為不理他就會好

不要以為這樣會寵壞他,因為他真的需要安慰而得到安全感

或許有寶寶可以不理他會自己安靜或者自己入睡

但我的寶寶,我懂他

所以我願意更辛苦一點,只希望他更快樂成長

雖然有時被魯到也是會唉唉叫(嘻)